全球最大的女性综合门户网站
你的位置:主页 > 伊人 > 婚姻 >

唐诗中的除夕习俗

发布: 2011-04-17 02:56 | 来源: 未知 | 编辑:admin| 查看:



  唐诗反映社会生活是广阔而生动的。除夕作为重要的节日,其习俗自然要反映在诗歌中。春节即将到来之际,笔者翻阅了《全唐诗》中有关除夕的诗歌,从中了解到唐人过除夕的一些活动内容,择其三个要点,成此一文。

爱美伊人网Amwap.com

  守岁是除夕的一项重要习俗,家人团聚,从入夜一直坐到天明。有资料显示,早在汉代,文武百官在除夕要朝贺天子,饮宴作乐。最早将“守岁”二字写入文献的,是西晋人周处,他在《风土志》里记载蜀地风俗:“至除夕,达旦不眠,谓之‘守岁’。”到了唐代,守岁的习俗更是风行朝野。唐太宗、唐高宗都以“守岁”为题作过诗。初唐诗人杜审言在《守岁侍宴应制》诗中写道:“季冬除夜接新年,帝子王孙捧御筵。宫阙星河低拂树,殿廷灯烛上熏天。弹弦奏节梅风入,对局探钩柏酒传。欲向正元歌万寿,暂留欢赏寄春前。”诗中描写了宫廷除夕守岁的盛况,皇上举办宴会,公子王孙、文武百官前来赴宴。此时,宫殿上空星河低垂,宫殿内外灯火辉煌,光照天宇。皇家乐队演奏着高级音乐,臣子们有的下棋、有的做藏钩的游戏,尽情娱乐。待到天明大年初一,齐声祝福皇上万寿无疆。诗题中的“应制”二字,说明这是由皇上下令而进行创作的,可见唐代的帝王很注意用诗歌来渲染节日气氛。在民间,无论家境贫富、做何营生,除夕都是要守岁的,甚至客居他乡,只身一人,也要通宵不寐,例如白居易,在《客中守岁》中写道:“守岁无樽酒,思乡泪满巾。始知为客苦,不及在家贫。畏老偏惊节,防愁预恶春。故园今夜里,应念未归人。”虽说眼前无亲,杯中无酒,也还是要守岁的。有的人客居他乡,难忍寂寞,就去亲戚或朋友家中守岁,唐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比较密切,允许旁人在家中过除夕。例如杜甫困居长安期间,就曾去他的叔伯弟弟杜位家中守岁,作《杜位宅守岁》,说“守岁阿戎家”。孟浩然曾去张少府家中守岁,作《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》,说“畴昔通家好,相知无间然”。即便是身居寺院里,也要强打精神遵循这个习俗,戴叔伦曾在二灵寺里过除夕,作《二灵寺守岁》,写道:“守岁山房迥绝缘,灯光香火共萧然……忧心悄悄浑忘寐,坐待扶桑日丽天。”虽说身在佛门,却也难逃世俗,说明唐代守岁之风确实非常强劲。

访问爱美.伊人网

  守岁之外,在庭院里燃烧火炬,在犄角旮旯点亮蜡灯,是又一个重要习俗,这是为了造成一个亮堂堂的环境,以取吉利。唐代许多表现除夜的诗歌都写到了这个习俗。例如杜甫《杜位宅守岁》有“列炬散林鸦”之句,说成行成列的火炬在院子里燃烧,明亮的光焰惊散了树林里乌鸦。王建《宫词一百首》,其中一首写除夜的火炬灯光之盛大,说“院院烧灯如白日”。沈佺期《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》说“岁炬常燃桂”,除夕之际,适逢安乐公主满月,宫廷举办宴会,庭院里烧的不是一般的木柴,而是贵重的桂木,其奢华程度可知。丁仙芝《京中守岁》写道:“守岁多燃烛,通宵莫掩扉。”张说《岳州守岁》也写道“寒庭燎火多”。总之,唐代的除夜,从京都到城镇到村寨,到处都是烛灯、火炬,那是一个非常明亮的夜晚。。


精彩推荐

热点信息

热卖淘宝进入热卖淘宝店

美容信息

视觉焦点

精彩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