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个清明节典故:
访问爱美.伊人网
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,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,故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、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的农谚。
爱,美伊,人,网am wap.com
爱,美伊,人,网am wap.com
copyright @Amwap·com
据历史记载,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,晋公子重耳为躲避祸害,流亡出走。在流亡期间,重耳受尽屈辱。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,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,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,一直追随着他,其中一人叫介子推。有一次,重耳饿晕了过去,介子推为救重耳,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,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。19年后,重耳回国做了君主,也就是晋文公。
晋文公执政后,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,唯独忘了介子推。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。晋文公忆起旧事,心中有愧,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。可是,差人去了几趟,介子推不来。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。可是,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,只见大门紧闭。介子推不愿见他,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。晋文公便让御林军上绵山搜索,无果。于是,有人出了个主意说,不如放火烧山,三面点火,留下一方,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。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,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,大火熄灭后,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。上山一看,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。晋文公痛哭,安葬介子推时发现柳树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,掏出一看,原是一片衣襟,上面题了一首血诗: 内容来自AMwap.com
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 柳下作鬼终不见,强似伴君作谏臣。 倘若主公心有我,忆我之时常自省。 臣在九泉心无愧,勤政清明复清明。 访问爱美伊人网
为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“介山”,在山上建立祠堂,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,晓谕全国,每年这天禁忌烟火,只吃寒食。
爱美伊人网Amwap.com
第二年,晋文公领着群臣,素服徒步登山祭奠,表示哀悼。行至坟前,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,绿枝千条。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,像见到了介子推。祭扫后,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“清明柳”,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。
此后,寒食、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节日。每逢寒食,人们即不生火做饭,只吃冷食。在北方,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、麦糕等;在南方,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。每届清明,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,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,以示怀念。。